强化“人工智能+教育”的价值引领
发布时间:2025-04-22 02:42:31

  在人工智能重构全球教育生态的当下,广东正着力构建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人工智能素养培育链条。随着“人工智能+教育”深度应用的推进,目前各高校已经成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的前沿阵地,其中带来的价值引领问题也值得思考。

  近年来,以大模型为代表的新一代智能技术加速迭代,推动高等教育全方位智能化升级。在这场“以数据为血液、以算法为神经”的教育智能化浪潮中,《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擘画的“智能教育新生态”蓝图与《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锚定的“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目标,共同构筑起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国家叙事。

  一是形成了人工智能在高校的蓬勃发展态势。从学科布局来看,全国已有500多所高校设立人工智能专业;教育部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改革试点,打造“人工智能+X”课程群等,人工智能已深度嵌入高等教育体制架构。

  二是培养出一大批人工智能杰出人才,包括专职的人工智能研究者、人工智能行业建设者、人工智能领域应用者等。2025年新春亮相的国产大语言模型DeepSeek,折射出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育人的成效。

  三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高校的广泛应用。DeepSeek浪潮席卷教育领域,广东多所高校宣布完成DeepSeek-V3大模型的教育系统本地化部署,将这一国产AI大模型融入教学、科研、管理与校园服务场景,为师生提供智能化服务,助力教育数字化转型,标志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度应用进入新阶段。例如,华南理工大学面向全省院校共享服务,中山大学打造专属版本,广东医科大学推出医学垂直领域模型等。开云APP注册

  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进一步深度融合,不仅要持续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开云APP注册而且要强化人工智能关联的人文精神培育。人工智能素养涵盖人智观念、知识技能、智能思维、伦理责任等维度,覆盖从技术认知到伦理责任的完整素养链。只有筑牢教师AI素养基底,夯实学生AI素养基础,才能进一步培养“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融合中的价值引领本质上是立德树人,关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关涉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关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现实中,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融合中的价值引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了。

  一要改变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的单向融合。目前,很多高校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学科、学者、学生的规模化发展,人工智能应用覆盖了高校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但人工智能专业化发展中的“底色”“底蕴”稍逊。学科群建设上,人工智能与理工类学科交叉融合彰显技术创新价值,人工智能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融合强调技术对学科建设的承担价值,忽略了学科对技术的引领功能。课程体系设置上,人工智能伦理等价值引领课程多为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人工智能学科中此类课程设置阙如。总体上看,高校人工智能专业、学科、课程的价值建设和伦理建设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要改变高校教师人工智能能力的单维培育。目前,教育部围绕“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已经启动了多项建设工程。从人工智能在高校应用的进程看来,关于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系列政策,既强调了教师技术素养的提升,也廓清了技术赋能师资队伍建设的价值,却缺少提及与之匹配的教师人文素养。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教师人工智能能力框架》标准,包括人工智能基础与应用、人工智能支持教师、人本人工智能观念、人工智能伦理等,高校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是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融合成效的重要评价指标,价值引领是人工智能在高校应用的应有之义。

  三要改变诚信评价的单边约束。随着DeepSeek的问世与升级,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取得了突破性成就,随之,人工智能应用中的诚信问题再次受到社会关注。在人工智能“作品”与人的作品的比较与甄别中,诚信难以通过传统技术得以验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教育主体的诚信能力建设,是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融合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立德树人,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在推进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进程中,既要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赋能作用,更要坚守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将立德树人贯穿于教育全链条。一方面,立足各高校特色布局人工智能专业和学科群;另一方面,打破学科壁垒,设置人工智能伦理学、人工智能意识形态安全等价值引领课程体系。更为重要的是,要坚持科技向善和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在智能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中理性审视智能技术的优缺点,确保人工智能风险可控、科技成果造福于民。

  全面赋能,提升教师通用能力。通过不同层次和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等渠道,以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学习、实践培训等方式,培育高校教师人工智能人文精神、人工智能伦理素养、人工智能教学素质等通用能力,使其具有智能时代先进的育人理念、掌握智能教育领域的基本知识、具备在人机协同环境开展教学的能力、拥有数智技术辅助的科技创新能力。引导教师持续提升人工智能素养,赓续育人理念、掌握智能知识、变革教学模式、数据驱动创新、担当社会责任,培养更多有竞争力的数智型创新人才。

  多措并举,构建人工智能诚信治理机制。一方面,开发生成式人工智能文本创作勘验技术,像区块链技术一样跟踪高校学术论文创作全过程,开云APP注册通过智能水印与人类创作特征标注实现“人机共创”透明化,实现诚信评价的全过程监测。通过诚信监测技术与诚信能力建设相辅相成,防范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的失信问题。另一方面,完善现有诚信奖惩机制,明确AI工具在科研成果中的参与度分级标准,建立“AI学术失信黑名单”共享数据库,把生成式人工智能关联的诚信规范增列入高校纪律规范体系。

  科技创新与人文精神同频共振,是人工智能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着力点。唯有强化人工智能在高校应用中的价值引领,构建起“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双轮驱动的融合范式,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增进人类福祉的赋能者而非削弱人类力量的异化者,为教育强国建设注入兼具工具效率与人文温度的创新动能。

  王晓丽: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