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两个月,回忆起从司法部组织的全国涉外仲裁培训班“毕业”的那一刻,学员们依旧心潮澎湃。
《法治日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于他们而言,这是一段职业生涯中难得的经历——司法部正在创新涉外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在涉外仲裁方面,司法部注重建立与国际通行仲裁制度规则相适应的涉外仲裁人才培养体系,分层次分类别组建涉外仲裁人才库,逐步培养出一批通晓国际规则、具有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的涉外仲裁高端人才。他们,已从中受益。
2024年12月2日,全国涉外仲裁人才培训班在北京开班。其后,又在香港延续,举办时间为今年2月16日至3月1日。从北京到香港的两地联动,司法部与香港律政司的精诚合作,中国政法大学与香港国际法律人才培训中心的操盘落实,国际权威专家的专业授课,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深度互动,包括境内外知名仲裁机构及香港高等法院、香港大律师公会等实务部门等参与其中——这场培训所特有的诸多元素,使其注定在我国的涉外仲裁人才培养乃至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结束了全国涉外仲裁培训班学习后,淄博仲裁委员会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张公博,对推进淄博涉外仲裁工作有了更多的信心与想法。
“通过这次培训,我对国际仲裁制度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对国际仲裁发展史和当下的前沿问题等都有了全新的了解,对不同仲裁制度之间的比较研究也产生了更加具体直观的思考。”张公博告诉记者,对他本人而言,培训使他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提升了格局,
而对于他所任职的山东省仲裁协会和淄博仲裁委而言,未来的发展也必将大获裨益。如何更好地集聚涉外人才资源、服务涉外企业、深化国际仲裁服务,在这次培训后他受到启发,有了新的思路。
不仅有新的所思所想,连日来,淄博仲裁委大动作不断,干劲十足。与淄博市律师协会等共同举办涉外业务交流会,分享培训见闻,为淄博市涉外人才提供了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为提升淄博涉外法律服务水平贡献力量;组织全体仲裁秘书开展办案实务专题培训,为仲裁秘书团队注入新的专业力量……
从全国涉外仲裁培训班归来的学员们,正在中国涉外仲裁事业的道路上奋力向前。
近日,在由澳门法务局主办,40名澳门区调解员参加的2024年度粤港澳大湾区调解员(澳门区)培训交流团前往广州的交流活动中,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广东省委员会涉外商事法律部部长王宁作为授课人之一,分享了跨境多元化纠纷解决等内容。
王宁表示,全国涉外仲裁培训让她开阔了仲裁国际视野,“这是我在本系统工作16年也未曾接受过的密集专业培训”。也正是由于这次培训,让她对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法治融合发展有了更深的理解,她有决心、有信心为此贡献一己之力。目前她正在帮助广东企业应对两个重大涉外仲裁案件,以实际行动践行当初从上述培训班“毕业”时的誓言:“仲裁服务‘国之大者’,此次培训满载组织培养的感恩与收获,我将牢记当前的责任与使命,带着未来展望与承诺努力工作。”
在通过培训“更加深入地领会了国际仲裁活动中包括案件受理、仲裁员选定以及庭审程序等各环节的惯例和做法”后,南通仲裁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王峥在回归岗位后的工作中,研究南通仲裁委服务“走出去”有关方案,下步拟在东盟国家设立仲裁服务中心作为试点,努力做到更好帮助所在仲裁机构服务“走出去”企业。
舍费勒投资(中国)有限公司中国区总法律顾问聂鑫给记者讲述了朋友与他的一段对话。通过培训,他知道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即要回答涉外仲裁的相关命题。在他看来,培训后学员们都将迈出一步,而他正在自己履职的仲裁案件中“有意识地去实践所思所想所得”。
曾经做过法官,如今在北京、上海等地担任仲裁员的李萍告诉记者,她在回到岗位后,聚焦于三个方面的努力:精通规则,进一步深化在涉外仲裁方面的专业知识;分享知识,将所学传授给他人,帮助企业或其他法律人士有效应对涉外仲裁案件;融入中国智慧,将中国法律智慧融入涉外仲裁实践,以东方法律原则为全球商事争端解决提供新的思路。“我们(学员)的努力不仅将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还将助力中国仲裁体系在全球范围内赢得认可,展现其公正、高效的优势。”李萍说。
不止于仲裁实务机构与仲裁员,从事理论研究与教学工作的学员也因为这次培训获益良多。“这次培训为我今后从事国际仲裁领域的学术研究和进一步深入国际仲裁实务坚定了信心,让我充分了解到了涉外仲裁的魅力和广阔发展前景。”黑龙江大学法学院教授杨健告诉记者,培训为他研究涉外仲裁提供了新的契机,也为国际仲裁人才培养提供了更为明确的方向。黑龙江大学是司法部、教育部指定的全国培养国际仲裁研究生的20所高校之一,杨健是该校国际仲裁导师组组长。
实践中更有方向、倍加努力,因为这次培训,学员们也更加热爱仲裁事业,并纷纷为“更美好的明天”建言献策。
例如,张公博建议在国家层面选取部分仲裁机构有重点开展国际仲裁服务,培育打造中国仲裁品牌。可以面向世界不同方向,确定国际性、区域性国际仲裁重点服务机构。同时本着对外开放、方便服务的原则,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确立至少一个国际仲裁重点发展机构,开展涉外仲裁服务。其余仲裁机构也应当着眼于未来,积极培育涉外仲裁服务能力。
王峥建议加大对国际商事仲裁中心的投入,提高其硬件设施和服务水平,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仲裁品牌。吸引国内外优秀的仲裁机构、开云APP官网律师事务所、仲裁员等入驻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为当事人提供“一站式”的仲裁服务。此外,内地仲裁机构可根据自身发展情况,积极“走出去”,通过在相关国家设立仲裁(服务)中心等形式,帮助企业解决跨境争议。
杨健建议构建高校、机构、企业协同的涉外仲裁人才多元培养体系,强化国际法律及仲裁知识学习,提升英语等语言与跨文化交流能力;借助模拟仲裁、案例分析等实践教学活动锤炼实操和创新思维,建立人才选拔和培养的长效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于涉外仲裁事业。
“涉外仲裁和国际商事仲裁的发展非一日之功。”国家电网海外投资有限公司风控管理部主任王定贤建议司法部牵头各有关方面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涉外法治工作的重要部署,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多管齐下,开启国内涉外仲裁的新篇章。
这场给学员们留下深刻印象,并对他们的职业生涯产生深远影响的培训,是司法部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工作部署,认真落实六部门关于实施涉外仲裁人才培养项目要求的一个鲜明注脚。
2022年,为加强涉外仲裁人才队伍建设,司法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印发通知,要求做好涉外仲裁人才培养项目实施工作。根据通知,到2025年,我国将建立起与国际通行仲裁制度相适应的涉外仲裁人才培养体系。
着力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在跨境法律服务市场提供专业服务的涉外仲裁人才队伍,这一工作正在卓有成效地进行中。
时隔两个月,回忆起从司法部组织的全国涉外仲裁培训班“毕业”的那一刻,学员们依旧心潮澎湃。
《法治日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于他们而言,这是一段职业生涯中难得的经历——司法部正在创新涉外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在涉外仲裁方面,司法部注重建立与国际通行仲裁制度规则相适应的涉外仲裁人才培养体系,分层次分类别组建涉外仲裁人才库,逐步培养出一批通晓国际规则、具有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的涉外仲裁高端人才。他们,已从中受益。
2024年12月2日,全国涉外仲裁人才培训班在北京开班。其后,又在香港延续,举办时间为今年2月16日至3月1日。从北京到香港的两地联动,司法部与香港律政司的精诚合作,中国政法大学与香港国际法律人才培训中心的操盘落实,国际权威专家的专业授课,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深度互动,包括境内外知名仲裁机构及香港高等法院、香港大律师公会等实务部门等参与其中——这场培训所特有的诸多元素,使其注定在我国的涉外仲裁人才培养乃至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结束了全国涉外仲裁培训班学习后,淄博仲裁委员会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张公博,对推进淄博涉外仲裁工作有了更多的信心与想法。
“通过这次培训,我对国际仲裁制度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对国际仲裁发展史和当下的前沿问题等都有了全新的了解,对不同仲裁制度之间的比较研究也产生了更加具体直观的思考。”张公博告诉记者,对他本人而言,培训使他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提升了格局,
而对于他所任职的山东省仲裁协会和淄博仲裁委而言,未来的发展也必将大获裨益。如何更好地集聚涉外人才资源、服务涉外企业、深化国际仲裁服务,在这次培训后他受到启发,有了新的思路。
不仅有新的所思所想,连日来,淄博仲裁委大动作不断,干劲十足。与淄博市律师协会等共同举办涉外业务交流会,分享培训见闻,为淄博市涉外人才提供了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为提升淄博涉外法律服务水平贡献力量;组织全体仲裁秘书开展办案实务专题培训,为仲裁秘书团队注入新的专业力量……
从全国涉外仲裁培训班归来的学员们,正在中国涉外仲裁事业的道路上奋力向前。
近日,在由澳门法务局主办,40名澳门区调解员参加的2024年度粤港澳大湾区调解员(澳门区)培训交流团前往广州的交流活动中,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广东省委员会涉外商事法律部部长王宁作为授课人之一,分享了跨境多元化纠纷解决等内容。
王宁表示,全国涉外仲裁培训让她开阔了仲裁国际视野,“这是我在本系统工作16年也未曾接受过的密集专业培训”。也正是由于这次培训,让她对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法治融合发展有了更深的理解,她有决心、有信心为此贡献一己之力。目前她正在帮助广东企业应对两个重大涉外仲裁案件,以实际行动践行当初从上述培训班“毕业”时的誓言:“仲裁服务‘国之大者’,此次培训满载组织培养的感恩与收获,我将牢记当前的责任与使命,带着未来展望与承诺努力工作。”
在通过培训“更加深入地领会了国际仲裁活动中包括案件受理、仲裁员选定以及庭审程序等各环节的惯例和做法”后,南通仲裁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王峥在回归岗位后的工作中,研究南通仲裁委服务“走出去”有关方案,下步拟在东盟国家设立仲裁服务中心作为试点,努力做到更好帮助所在仲裁机构服务“走出去”企业。
舍费勒投资(中国)有限公司中国区总法律顾问聂鑫给记者讲述了朋友与他的一段对话。通过培训,他知道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即要回答涉外仲裁的相关命题。在他看来,培训后学员们都将迈出一步,而他正在自己履职的仲裁案件中“有意识地去实践所思所想所得”。
曾经做过法官,如今在北京、上海等地担任仲裁员的李萍告诉记者,她在回到岗位后,聚焦于三个方面的努力:精通规则,进一步深化在涉外仲裁方面的专业知识;分享知识,将所学传授给他人,帮助企业或其他法律人士有效应对涉外仲裁案件;融入中国智慧,将中国法律智慧融入涉外仲裁实践,以东方法律原则为全球商事争端解决提供新的思路。“我们(学员)的努力不仅将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还将助力中国仲裁体系在全球范围内赢得认可,展现其公正、高效的优势。”李萍说。
不止于仲裁实务机构与仲裁员,从事理论研究与教学工作的学员也因为这次培训获益良多。开云APP官网“这次培训为我今后从事国际仲裁领域的学术研究和进一步深入国际仲裁实务坚定了信心,让我充分了解到了涉外仲裁的魅力和广阔发展前景。”黑龙江大学法学院教授杨健告诉记者,培训为他研究涉外仲裁提供了新的契机,也为国际仲裁人才培养提供了更为明确的方向。黑龙江大学是司法部、教育部指定的全国培养国际仲裁研究生的20所高校之一,杨健是该校国际仲裁导师组组长。
实践中更有方向、倍加努力,因为这次培训,学员们也更加热爱仲裁事业,并纷纷为“更美好的明天”建言献策。
例如,张公博建议在国家层面选取部分仲裁机构有重点开展国际仲裁服务,培育打造中国仲裁品牌。可以面向世界不同方向,确定国际性、区域性国际仲裁重点服务机构。同时本着对外开放、方便服务的原则,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确立至少一个国际仲裁重点发展机构,开展涉外仲裁服务。其余仲裁机构也应当着眼于未来,积极培育涉外仲裁服务能力。
王峥建议加大对国际商事仲裁中心的投入,提高其硬件设施和服务水平,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仲裁品牌。吸引国内外优秀的仲裁机构、律师事务所、仲裁员等入驻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为当事人提供“一站式”的仲裁服务。此外,内地仲裁机构可根据自身发展情况,积极“走出去”,通过在相关国家设立仲裁(服务)中心等形式,帮助企业解决跨境争议。
杨健建议构建高校、机构、企业协同的涉外仲裁人才多元培养体系,强化国际法律及仲裁知识学习,提升英语等语言与跨文化交流能力;借助模拟仲裁、案例分析等实践教学活动锤炼实操和创新思维,建立人才选拔和培养的长效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于涉外仲裁事业。
“涉外仲裁和国际商事仲裁的发展非一日之功。”国家电网海外投资有限公司风控管理部主任王定贤建议司法部牵头各有关方面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涉外法治工作的重要部署,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多管齐下,开启国内涉外仲裁的新篇章。
这场给学员们留下深刻印象,并对他们的职业生涯产生深远影响的培训,是司法部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工作部署,认真落实六部门关于实施涉外仲裁人才培养项目要求的一个鲜明注脚。
2022年,为加强涉外仲裁人才队伍建设,司法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印发通知,要求做好涉外仲裁人才培养项目实施工作。根据通知,到2025年,我国将建立起与国际通行仲裁制度相适应的涉外仲裁人才培养体系。
着力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在跨境法律服务市场提供专业服务的涉外仲裁人才队伍,这一工作正在卓有成效地进行中。